首页 > 都市重生 > 双桥 > 第241章 蹊跷的乡政府书法比赛

第241章 蹊跷的乡政府书法比赛(1/2)

目录

西北的这顿特色小吃,‘搓鱼子”不算贵,成本只有五元钱。

可特色面食做起来麻烦,西河县把面食做的精致,化腐朽为神奇,返璞归真,看似简单,实则不然。

要想吃得可口,饭前必做精心准备。

市长祁连雪是一个务实的人,他对大吃大喝深恶痛绝。

他吃了一碗搓鱼子,桌子上一碟萝卜干,一碟凉拌沙葱,总成本不过五元钱。

工作就要这样,既节俭,又要实惠。

市长祁连雪边吃,边赞不绝口。

不错,这面食有筋道,吃着也爽口。

市长祁连雪边吃边说:“我们的扶贫工作,也要像揉“搓鱼子”面的劲道,一点也不能松懈。”

县长何惠民连连点头称是。

此时西河县民政局长刘世杰躲闪着,在另一个桌子上坐下,他默默无声。

市长祁连雪不到半小时就吃完了“搓鱼子”。

他走出山湾乡食堂大门,看到山湾乡政府大院内一片喧哗。

原来山湾乡文化站进行书法大赛,几百人,五六个桌子写着条幅。

县长何惠民大怒,“杨书记你是怎么组织的?祁市长到山湾乡调研,你们山湾乡文化站在书法比赛,乱混混的,这不是为市长调研添堵吗?”

市长祁连雪听到何县长批评山湾乡党委书记杨林,他说了这么几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源洁则流清,行端则影直。”

不能因为市长来了,基层就不搞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原来西河县书法源远流长,在西河县滋养了一大批书法名家,自然市长祁连雪也受到熏陶。

市长祁连雪难得下基层,到山湾乡碰上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自然得指导一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艺无止境。”

贫瘠的戈壁滩,村民还有这个雅好,山湾乡一定不能废弃,要引导村民把国家的国粹发展下去。

这些活动在资金上有困难,可以省出来,今天的接待就很好吗,上级来人,你们适当把招待标准放低一点。

我看主食‘搓鱼子’,小菜萝卜干,沙葱也挺好的,何必大鱼大肉。

这样省下来一些钱,多搞搞群众活动,活跃农村文化大有益处。

市长祁连雪对县长何惠民说的是肺腑之言。

书法是村民自发的活动,你们一定加以引导。

县长何惠民点头称是。

祁连雪飘然走到山湾乡文化馆,那些业余书法爱好者,赶紧给祁连雪让开了一条路,几名参赛的业余爱好者,有一个人握笔的手发抖。

他哆哆嗦嗦从口袋掏出写好的字,用石头压在课桌左边,沾墨汁的毛笔,墨汁点点滴滴滴落在在宣纸上。

书法爱好者最拙劣,最丢脸的动作,书法基本功就是着墨利索、干净,不拖泥带水。

西河县山湾乡可谓人才济济,书法业余爱好者馀音袅袅,不绝如缕,书法爱好的传承才没有断。

在贫瘠的戈壁土地上,这些业余爱好者,用自己手中的笔,饱蘸着香气四溢的翰墨,在张张洁白的宣纸上,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感受。

这些书法爱好者,平时舍不得给家里买食盐,醋····

这次几百元钱的宣纸出手大方,这让祁连雪想到了人们常爱说的一句话:“清虚淡然中,无限受用处。”

喜欢自然就是第一。

那些乡村书法业余书法爱好者,着墨在几百元一张宣纸上,自然手有点发抖,可也得写完。

那些业余选手泼墨挥毫,写法和专业书法是一样的,这种书法比赛在金城市就是一件小事,而对于西河县山湾乡就是一场盛典,关乎到各村的脸面。

这些选手大多是各村的写家能手,聚在山湾乡,也是为村上挣个脸面。

首先上来了四组选手,照着字条,大多都是古代的诗,布局谋篇在于自己。

这种写法往往很难。

字多了写不下,少了又显得呆板,单调。

高城村的一个爱好者,手抖着写了一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茫”字写的有点大,布局不那么协调,但终究写完了。

还有写不完的,黄山村的一个爱好者,刚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着墨太浓,墨水泼在宣纸上,自惭形秽,他退出了现场。

另外两幅也完成了,一幅是赵家村写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幅是夹河村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市长祁连雪笑而不语,他带头拍起手,他也是一个有涵养的人,这种时候,不能乱说。

于是就说:“这样的比赛好,真实。”

人的字也“写得好”。

“有评委我就不点评了。”

县长何惠民眼睛偷瞄了一下市长祁连雪,他也拍起手,然后对山湾乡党委书记杨林盛气凌人的说:“这种群众喜欢的活动你们以后要多搞搞,但是要调调节好时间。注意工作与娱乐的关系。”

“是。我们工作中还有差距,我们一定弥补这种不足。”

山湾乡党委书记杨林唯唯诺诺的说。

由市长祁连雪助阵,县长何惠民在旁,山湾乡书法比赛就是一场盛典,汉字的象形是书法的延续,也是乡村文化的粘合剂。

农村衰败之后,年轻人能写毛笔字的已不多了,但山湾乡的中年人爱好书法的多,各村听说了一些业余的书法爱好者,骑着摩托,开着三轮车往山湾乡政府匆匆行驶。

人如潮水聚拢在山湾乡,而在这种时候,市长祁连雪忘乎所以,一种故乡情结无意识的萦绕在,祁连雪的血液中。

这几年市长祁连雪的工作并不轻松,西河县是市长祁连雪生长的地方,他在西河县采集沙葱、收割小麦。

小时候贫穷,条件好的人家找一点废报纸,在上面写毛笔字。

而祁连雪贫穷,童年只能折杨柳树枝,沾水在光洁的地面上一笔一笔瞄着写,寻找写毛笔字的感觉。

那种无意识的写字,现在的市长祁连雪,紧张的心灵带来片刻的宁静。

祁连雪是不会到西河县来的,那里有太多的痛苦记忆。

可现在因为工作的需要,祁连雪来到西河县。

西河县学校吴咏梅的上学,喇嘛村的胡麻种植,还有故乡的一种人文气息,故乡的一朵花,一棵草,一块石头,一片云都可以让祁连雪回忆童年的记忆。

祁连雪的故乡情结释放出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