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能量剑(2/2)
台下议论纷纷之际,林深走上讲台,打开ppt展示团队最新研发的芯片。当性能参数出现在屏幕上时,全场鸦雀无声。
\"这是我们用五年时间,投入二十亿研发的AI芯片。\"林深的声音坚定,\"过程很艰难,有过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有过核心成员被高薪挖走的困境。但我们坚持下来了,因为我们知道,芯片产业没有捷径可走。\"
散会后,李建国拦住林深:\"小林,国家准备启动新一轮芯片产业扶持计划,需要你们这样的团队挑大梁。\"
林深点点头:\"但我有个请求,希望这次的扶持政策能建立更科学的评估体系。不再只看短期成果,更要给科研人员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李建国若有所思:\"你是说要避免重蹈汉芯的覆辙?\"
\"是的。\"林深望着窗外的灯火,\"陈进能得逞,是因为当时的评估体系存在漏洞。急着出成果的心态,让他钻了空子。而柳传志的选择,则反映出商业环境对长期研发的不友好。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既能保护创新,又能抵御投机的生态。\"
回到实验室,林深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邮件。发件人是他在斯坦福的老同学,现在是某国际芯片巨头的高级工程师。邮件里写道:\"你们的芯片我看了,很了不起。但要突破技术封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林深回复:\"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二十年,不在乎再走二十年。\"
三个月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二期基金正式启动,首批投入超过千亿。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扶持政策更注重基础研究和长期投入。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布局芯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然而,挑战才刚刚开始。国际芯片巨头感受到了威胁,开始在技术、专利等方面设置重重障碍。某国际半导体协会甚至公开宣称:\"中国芯片想要追上我们,至少还需要三十年。\"
面对质疑,林深带领团队选择用行动回应。他们深入研究芯片设计的底层逻辑,从架构创新入手,试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一次关键的技术攻关中,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终于在芯片能效比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消息传出,国际芯片市场震动。但随之而来的,是更猛烈的打压。某国政府开始限制芯片制造设备和关键材料的出口,试图从源头卡住中国芯片产业的脖子。
\"怎么办?\"小王焦急地问。
林深看着实验室墙上的标语:\"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坚定地说:\"越是封锁,我们越要加快研发。通知材料组,启动国产替代计划。\"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芯片人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材料科学家们日夜攻关,终于研制出可替代进口的光刻胶;设备工程师们反复试验,成功研发出精度更高的刻蚀机;而林深的团队,则在芯片设计领域不断突破,推出了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
2030年,一场全球半导体峰会在美国召开。林深作为中国芯片企业的代表受邀出席。当他展示最新研发的5n芯片时,台下的国际同行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这不可能!\"某国际芯片巨头的cEo惊呼,\"你们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突破?\"
林深微笑着说:\"因为我们吸取了教训,因为我们懂得了科技发展没有捷径。过去的三十年,我们交了昂贵的学费。但现在,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中国芯片的未来。\"
峰会结束后,林深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发件人是陈进,他在邮件中写道:\"我为当年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这些年我一直在反思,希望能有机会弥补自己犯下的错。如果你们需要,我愿意把这些年研究的芯片技术无偿提供给你们。\"
林深沉默良久,回复道:\"错误已经成为历史,重要的是未来。我们不需要你的技术,但希望你能把这段经历告诉更多人,让后来者不再重蹈覆辙。\"
站在实验室的落地窗前,林深看着远处的灯火。二十年前,因为一场骗局和一个决策,中国芯片错过了黄金发展期。但二十年后的今天,无数科研工作者用汗水和智慧,正在重新点燃中国芯片的希望之火。
夜幕下,实验室里的灯光依然明亮。新一代的芯片正在这里诞生,它们承载着中国芯片人的梦想,也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林深知道,这场追赶的征程还远未结束,但他坚信,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创新的初心,中国芯片终有一天会站在世界之巅。
而那些曾经的教训,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时刻提醒着后来者:在科技的道路上,唯有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