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辽东钉子户 > 分节阅读 314

分节阅读 314(2/2)

目录

如何能起死回生。摆脱眼前的危局,让在座的众人全都愁白了头,饶是经商多年,一时也想不到好主意。

酒桌上陷入了诡异的沉默之中,大家唉声叹气,拿不出主意。

张恪嘴角含笑,微微招手,方崇文从回廊迈步走了过来。到了酒席前,给张恪见礼,对这些大家族的人他根本不假辞色。

“眼下是百姓穷困。商铺倒闭,作坊停业,百业萧条,要想恢复过来,就必须重拾信心。有人花钱,有人生产,让社会重新运转起来。”

方崇文说完,在座众人不由得点点头,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究竟什么才是突破口啊

张恪微笑道:“诸位,本爵刚刚上奏朝廷,请求在松江开辟市舶司。准许对外贸易。”

市舶司

三个字不由得让人倒吸一口冷气,所谓市舶司,就是对外出口的管理机构。大明从朱元璋施行海禁,到朱棣七下西洋。其后海禁是断断续续,时而严厉,时而松懈。

一直到万历的老爹隆庆即位。高拱张居正等务实能干的官员在朝,确定开海,地址就选在福建月港。

其实从地理位置来看,月港并非最佳选择,偏远,闭塞,港口条件差,不过这也体现了明朝矛盾的心里,对开放犹犹豫豫,拿捏不定。

张恪早就清楚,最佳的开放地点就是位于长江口的松江,也就是后世的上海南北向,这里是海岸线的中点,东西向,是长江的入海口,占据着江海的便利。

而且周围的府县物产丰饶,丝绸、棉布、瓷器、茶叶,数量惊人,若是在松江设立市舶司,准许物资出海,规模必定是月港的十倍,百倍

张恪笑着说道:“只要市舶司设立,你们手上的纺织作坊,瓷器茶叶必定大量外销,价格飞速上涨,身家大为不同。那些追讨债务的大户士绅也会有求于你们,债务的事情就好解决。作坊运作起来,工人就有了收入,他们就会购买商品物资,去酒馆茶肆消费。另外海外的商人也会进来,商业自然繁荣起来。要不了多久,粮食危机的打击就会快速过去,而且,凭着江南的富庶,本爵相信很快会有更大的繁荣”

一番话热情洋溢,鼓动的大家心潮澎湃,脸涨得通红。

高贵方此时恨不得给自己两个嘴巴子,早知道张恪如此开明,竟然要开海,给大家伙这么大的好处。当初就该去天妃宫赴宴,和这位国公爷好好商量一番。何至于弄出什么粮食危机,惹出了一屁股麻烦

他带头起身,跪在张恪面前,恭恭敬敬磕头说道:“国公爷,神机妙算,天下无双,以德报怨,救我等与水火之中,小人们感恩戴德,永世不忘”

“感恩戴德,永世不忘”

光是武力的征服没用,利益的连接才是最牢靠的。毫无疑问,市舶司已经把张恪和他们紧紧绑在一起,成为牢固的命运共同体。

心腹大患解决,大家推杯换盏,喝得别提多高兴了,一直到了傍晚时分,才各自散去。

第二天,就有一个消息传开,辽东银行提供一千万两贷款,缓解江南大户的困难。与此同时,原本的江南十一家,拉来包士卿,共同成立江南银行,接受一千万贷款,并且宣布承担大户的所有债务。

经济的危机都出自信心,虽然不知道江南银行是什么玩意,可是动辄一千万的资金,还是让所有人都生出了强烈的信心。

成立之后的江南银行,一面派出代表,和所有欠款的大户商谈还账的方式。另外一面,他们开始果断收购一切产业。

瓷窑、作坊、船厂、家具厂、茶叶庄、酒店、客栈、会馆,总而言之,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们收购之列。

无数的人商人手里挥着银票,疯狂抢购。很多损失惨重的商人根本来不及反应,他们正犹豫要不要跳楼,看到了真金白银,果断同意。

就这样,经过了半个月的时间,采购才缓和下来。

另一个更加震撼的消息传来,应天巡抚毛一鹭领衔,江南官吏士绅名流,一千多人,联名上奏,请求在松江开辟市舶司,准许向外洋出售货物,恢复江南生机。

直到此时,所有人才恍然大悟

原本那些追着讨债的人全都变了主意,改为追着入股,大有不答应我就死在面前的架势。

就在他们祈求分一杯羹的时候,张恪已经面对着厚厚的清单流口水了,没错,就是流口水

不用笑话他,换成任何人面对着江南三成的财富,只会更加不堪江南已经被张恪买到了手里

第四百四十七章记仇的人

“国公爷,咱家是真服气了,东南的这些大户桀骜不驯,阴险毒辣,根本没有把朝廷放在眼里。李公公那么好的一个人,愣是被吓得疯魔了,咱家路过南京的时候,特意看了他,别提多惨了”

王体乾唉声叹气地说道:“大冷天,就穿一件单衣,三更半夜在院子里来回跑,手脚都生了冻疮,流脓淌水的。这帮天杀的,实在可恶,这回咱家过来,就要给李公公报仇。还请国公爷能帮着一二,咱家感激不尽。”

“呵呵,王公公,按理说本爵不该剥你的面子,可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什么事”

“当然是收税的事情。”张恪笑道:“刚刚和大户们谈了,暂定了四种税赋,营业税百分之五,转运过路税百分之三,工厂作坊产出的丝绸瓷器百分之十,至于出口西洋,则是百分之五。”

张恪说着,把纳税的详细说明推到了王体乾的面前。

“王公公,本爵以为眼下应当以稳定大局为先,争取尽快把税赋落实下去,充实国库。如果随便兴起大狱,弄得人心惶惶,恐怕不妥啊”

王体乾看着眼前的薄薄几张纸,眼珠子差点掉下来。

心里只剩下一句话,在不停回荡:“他做到了他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商税是大明从娘胎就有的病,老朱同志规定三十税一的商税,而且士绅官僚还不用纳税。在百业凋敝的国初,不是什么问题,可是过了两百年,工商已经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流。

历代无数名臣,甚至皇帝都想着征收商税,无力例外全都败在了两个字面前:祖制

这一次魏忠贤请张恪南下。只不过想让他收拾一下江南的士绅,然后把三十税一的商税落实下去,每年给朝廷增加一两百万两岁入,就算是完美实现目标。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