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帝国的朝阳 > 分节阅读 80

分节阅读 80(2/2)

目录

“不过考虑到统监府之威仪,我以为大人所令统监府中应保持不超过500人之卫队,至于其它人等应一率遣散”

虽说对郑永邦的越俎代庖,衫村濬内心深感不满,但两位唐大人脸色中的难看,却让他的心底涌起一阵快意来。

被郑永邦咬住字眼的唐浩然倒是没有心恼,而是在思索片刻后,迎着衫村濬的笑容,用极为平静的口气应道。

“嗯,可以,不过遣散卫队需要一定的时间,我要六个月”

之所以会同意遣散卫队倒不是因为唐浩然会放弃自己好不容易构建起的武装,而是因为他想到另一件事历史上十年后的“庚子之变”中,李鸿章忍着巨大的悲痛和侮辱,呕心沥血地谈了一年,终于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不过条约规定,在天津的各国租界20公里范围内不准驻有中国军队。

李鸿章死后举荐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刘坤一等亦举荐老袁,西方列强也要求老袁出任此职,在众望所归下,袁世凯出任北洋大臣,可是按照条约规定,外国租借地的20公里以内不准驻有中国军队。而对此袁世凯却早有准备,早在进驻天津的三个月前,袁世凯即仿照“天津都统衙门”和日本的巡警办法,聘请日本警官为顾问,在他的小站北洋军中,抽调3000名即将退伍的老兵加以训练,当袁世凯从“都统衙门”手中收回天津的时候,3000名中国警察雄赳赳开进天津城区。中国第一个警察局在天津出现,设南、北两个分局,各1500名警察。

既然袁世凯能设立警察,以警代军,自己为何不能更何况,如此一来,还有一个好处借机控制朝鲜的警察权,至于军队,以后还可以设立武警不是。

唐浩然的让步之快,完全超出郑永邦的预料,就是郑永邦与衫村濬两人诧异的时候,唐浩然却提出了他的条件。

“可这卫队遣散,总让本官寝食难安,所以”

唇角微微一扬,唐浩然道出了他的条件。

第二更了今天赶班加点赶上了稿,没有耽误更新,求推荐、求收藏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150536833

第23章东京之变求收藏、求推荐

东京,1890年的东京,相比于数十年前,恰出这个国家一般,处处展现出“开化”的一幕,在东京的皇宫周围,长排新式建筑犹如伦敦、纽约的完全是西方式的高楼大厦,这些建筑与街上路人的西装似乎在印证着日本“脱亚入欧”的决心,旧的一切不合时宜的都被日本果断的抛弃了,日本已经甩掉它过去的很多属于亚洲的东西,成了亚洲最为西洋化的国家。

不过虽是如此,数千年的习俗又岂会因一时变革而改,就如同内阁总理官邸一般,虽说外间办公室、会客处满是西式的桌柜、沙发以及意大利的水晶吊灯,就连墙上亦是西洋绘画,可是进入官邸内,却是日本式的,日本式的纸门、榻榻米,总之一句话,人从来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时至深夜,在官邸内的餐室中,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与前任内阁总理伊藤博文以及外务大臣青木周藏在那里喝着酒,三人却是沉默不语,这种沉默已经持续了十几分钟,在这种古怪的气氛中,伊藤博文首先打破了沉默。

“山县君,还是想不通”

放下手中的筷子,伊藤博文反问道。

“我国实力不济,只能如此了”

尽管心有不甘,但山县有朋却全没有后世日本军人的那种妄自尊大,没有对清、对俄两次冒险的成功,又岂敢以羸弱的国力挑战大国。

“可实在太让人难以接受,如果接受唐浩然的条件,那意味着,伊藤公五年前赴天津交涉所得之天津专条尽废”

作为外务大臣的青木周藏提及朝鲜交涉一事,脸上全是一副可惜之色,当年天津专条表面上看,日本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利益,但是只有参与谈判的人才知道,从谈判一开始,伊藤博文便为李鸿章挖下了一个陷阱动摇清国对朝鲜宗主权,并在事实上第一次确立了日本在朝鲜同清朝对等的地位,也使清国的宗主国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先前由清国独享的宗主国权利,改由清日两国分享,日本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尤其是第三条,如果朝鲜发生事变,清日两国想要派兵前往,必须互相通知照会。这才是天津专条的根本意义,按当时所言天津专条于日本的意义不亚于两个师团日本对朝鲜的对等地位得到了清国的承认。

“现在不过只是于第三条上稍加增加些许了”

伊藤博文摇摇头很不为意的说道,在他眼里,这似乎是一件不值一提的事情。

“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若一国反对,两国皆不得派兵这依然没有改变动摇清国宗主权之事实。”

说罢,伊藤博文看着山县有朋反问道。

“若他日我国完成准备,对清国实施一战,又岂会以专条限定,清国不同意,而不至派兵”

“自然不会”

山县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清国不同意,便不派兵既然已经决定开战了,那同意与否又有何意义。

“那这一条,与形同虚文又有何差别再者,我国今日之让步,非让步于清国,而是让步于露国1,露国表面上同意撤馆,认同中国加强宗主权,可实际上,他们在等待着机会,敞若我国意以清国绝不敢开战冒险向朝鲜派兵,纵是在清军不加抵抗下,迫使清国归还旧王,朝鲜进而独立又能如何”

伊藤博文又一次反问道,在“迎恩门事变”后,正是他居中游说内阁加以“隐忍”,绝不能给露国可乘之机。

“如若清军抵抗,露人以助军为名,派兵进驻朝鲜北部,我国又岂能抗之若旧王还朝,朝鲜进而独立,引露人入朝鲜,数年后,我国又岂能控制朝鲜”

相比于许多日本政治家也好,军人也罢,伊藤博文的战略眼光远甚于他者,这亦是其在事变后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