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1(2/2)
王晋连续击杀强手横空出世,火箭般腾空而起,伴随着他的赞誉当然有之,但批评同样不少:口出狂言叫嚣全国冠军,狂妄称重仪式喜欢上挑衅对手,粗鲁比赛后大肆庆祝,张狂在讲究“武德”、谦逊、“涵养”的当下拳界,王某无疑毁誉参半,属于异类中的异类。
七月下旬,拳馆花费重金请来一位美籍职业靶师,专门用于服务极少数顶尖队员这事儿很快便引发了大范围的羡慕嫉妒,也更加促使低级别的拳手们越发玩了命的训练。
金鹰拳馆的宗旨就一个:优胜劣汰
要享受好的待遇可以啊,拿拳头说话,拿拳头来换取你想要的一切,想使歪门邪道,连窗户都没有
这名美国靶师叫做伊斯特曼,三十八岁,费城黑人,身高一米九零、臂展两米零二,体重二百六十磅,前踢拳拳手,精通拳击,学习过空手道和泰拳,有三十场以上的职业经验,素质和经验都堪称一流。
王晋身在“高层”拳手的序列里,当然够资格享受靶师一对一待遇了。
但见这位洋大叔黑得那叫一个销魂,比“烧焦”的层次还要严重十倍,大光头、大鼻子、大肚子,模样活脱脱就像金刚的翻版,也妆都不用化。
纵观整个拳馆,最高兴的人是谁王小同学
第一条,没谁持靶可以真正承受他的冲击力,现在有了;第二条,根本没人陪他叨咕英语,现在也有了这前辈的出现,是最好的礼物啊
王晋立刻冲过去兴奋地吼道:“哈喽,豪堵油堵”
伊斯特曼咧嘴笑道:“你嚎伙计”
王晋傻眼了:“呃”
老外的中文带着点儿方言味道,吐字啥的竟然还算清晰易懂,这特么上哪说理去
职业靶师属于搏击类项目中极其稀缺的人才,他可以有效帮助拳手锻炼节奏、组合、步伐、反应、空间、距离等等方面,是拳手最重要的伙伴和良师益友,非常非常重要。不是谁随便拿个靶子就能叫靶师的,也不是随便哪个靶师就能叫职业靶师。
“耶”“康忙”“来”“对”
伊斯特曼那夹着中文的呼喊声里,王晋今生第一次在老外的配合下训练打靶。
腿靶、腰靶、手靶全套
“砰砰啪啪”
左移、右移、横移、撤步,伊斯特曼的动作一点儿都不慢,他的节奏稳、移动快、力量大、眼光准、消化重击的能力极强,击打之际令王某体会到了难以言喻的畅快感受,好爽
拳馆的教练们持靶当然能算专业,可毕竟由于体格限制,谁也承受不住王某那刀劈斧砍似的凌厉扫腿,他平时总习惯收着劲儿操作,此番全力施为,不亦快哉。
王晋哪里知道,伊斯特曼就是馆长老周专门为他请来,量身定制的呢周董如此不惜重金,煞费苦心,是寄希望他能够争霸天下,继而撑起重量级的一片天空
相处几日,王晋如获至宝
又能学英文,又能练技术,上哪儿找这种好事儿去他特意记录下许多特殊的单词,比如说护胸、扭动、迂回、佯攻、打击、跟进、交叉等等等等平常学不到的专业术语,拿去让英文班的老师辅导发音,练熟了再跟伊斯特曼交流。
无障碍沟通,语言至关重要。若想学习先进技术、学习到核心技术,听不懂别人的语言那都是扯淡。有些运动员明明具备很好的一流外籍教练员,但为啥没能提高成绩很简单,沟通困难,他领会不了人家的指导精神。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闭关”修炼的王晋无论步法、技术、包括口语,都有了明显的进步钱不是白花的,效果显而易见啊
王晋在适应伊斯特曼,伊斯特曼也在适应王晋,当他基本摸清小伙的实力之后,立即加大了活动量。这位职业靶师要求王晋每次必须打满二十分钟,而且必须得全力击打
呵呵,人家是把他当成冠军级拳手来操练的
为刺激拳手,伊斯特曼故意在王晋疲惫的时候发动各种腿法反攻,逼迫他做格挡动作。想想看,你都快虚脱了人家还拼命揍你,这得多么悲惨啊而且规则要求不能还手、不能搂抱,这就更特么倒霉了
于是乎,王某疲于奔命,被收拾得死去活来。
另外,伊斯特曼尤其喜欢在施虐的过程中用中文反复唠叨:“嘿,那个小子,你服不服我就问你服不服啊到底服不服”
王晋泪流满面:“呃”
这老外咋就那么贫呢他生生憋出了一身内伤。虽然已经具备了中英文切换骂街的牛逼水平,可用在人家身上貌似不大合适啊
第七十二章我对手下败将根本没兴趣
八月底,王晋这一阶段的魔鬼训练已经持续了两个半月时间。
运动员在青少年时代是最容易提高技术、增长力量的,教练组经验丰富,全方位地安排着小伙子的日常生活。他每周至少需要摄入二十五斤以上的肉、鱼、虾,以及大量蛋白、蔬菜、水果,每周训练六天、每天训练八个小时,睡眠固定、作息固定,天天如是,几乎严苛到变态。
再看看如今王小同学的数据:身高一米九三,臂展两米零三,体重一百零八公斤,体脂含量约在百分之七。他一百米轻松跑进十一秒,三十分钟搞定十公里,八十公斤的皮人扔着就像玩儿,三百公斤的轮胎说翻就能翻动,实战连续五个回合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这是何等惊人的身体素质啊从十六到十八岁,王晋已经规律训练长达两年时光,辛苦度日,洒遍汗水,可以预见的是,一具最可怕的杀戮机器已经完美诞生,静待缔造只属于他的巨人王朝
某周末清早,王晋独自溜出宿舍,到集市上去随意闲逛,借此换换心情。九月初铁血勇士最新一期的排位赛已经迫在眉睫,他也没几天能待在舜阳了。
拳馆所处的李集镇非常小,主街不过区区两百多米,一眼望到头,连吃根冰棍儿都能转个来回。
这边每逢农历的三号、五号、八号、十号为“逢集”日,街道两边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地摊儿,什么卖衣服的、鞋子的、小吃的、玉器的、旧书的、眼镜的,剃头算命的,拔牙修锅的,啥啥都有,而且价格便宜得惊人十块钱两条大裤衩、八块钱一件t恤衫,裤子十五到二十元一条,就问你见过没有这玩意如果搁城里根本不可想象。
啥叫逢集年轻的朋友估计见得少了,农村乡镇上只有逢集日才有乡亲们赶来售卖物品的,其余时间镇上简直“荒凉”无比,往天上撂根棍子都砸不到人。
萝卜丝、千张丝、黄花菜熬成的辣汤,掺着半碗白生生、颤巍巍的豆腐脑,淋上香油、陈醋